中新網2月17日電 最新一期《學習時報》刊發唐黎的署名文章《中美如何突破負面思維的束縛》指出,美國根深蒂固存在負面思維,且中國方面同樣存在“心結”,阻礙中美關係健康發展,需通過主動調適彼此的認知,調整各自的宣傳方式,拓展合作領域和交流機制等措施,推動兩國關係向前發展。
  文章稱,中美雙方需要合作,這已然成為中美雙方的共識。然而,中美關係的高度複雜性導致兩國關係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受到諸多主觀、客觀因素的阻撓和破壞。其中,主觀層面的思維因素貫穿於外交政策的形成、執行和調整等階段,可以說是最具穩定性和持續性的因素。
  文章指出,在美國方面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以下四種“包袱”,阻礙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負面思維。
  源於歷史經驗的宿命思維。一些美國的學者與政治家基於對以往霸權更替的考察,傾向於以一種宿命的態度看待中美關係,認為新興國家必定要挑戰既有霸權,中美之間的碰撞不可避免。這種思維在具體的國際關係中集中表現為對中國的不信任和敵對感。
  源於自由主義的霸權思維。這種霸權思維在外交上有兩種表現。一方面是認為美國的霸權具有天然合法性。因此,在中美兩國間交往過程中,美國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並對中國指手畫腳。另一方面是對霸權念茲在茲,即使在國力相對衰落時,美國仍寄希望於借助地區戰略伙伴來分擔霸權成本,維繫其霸權。
  源於自信心下降的敏感思維。爆發於2008年的經濟危機撼動了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自信心隨之受到了沉重打擊,進而表現為反應過激。對於中國發展的近期目標、長遠規劃、實現方式等都懷有深深的憂慮感和不確定感,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近年來從提出“戰略再保證”再到推進“亞太再平衡”的原因所在。
  源於實用主義的矛盾思維。“利益至上”是講究實用主義的美國決策精英所信奉的圭臬,在安全領域,既要通過防範中國來保持亞太地區均勢,又希望中國在維護地區穩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經濟領域,既不斷地在匯率、貿易等問題上敲打中國,又希望借力中國維繫自己的繁榮;在政治領域,既否定和質疑中國的發展模式,又希望中國成為自己全方位的“利益攸關方”。
  文章表示,與美國的思維和行為相對應,中國方面同樣存在著以下幾種不利於中美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心結”。
  源於民族主義的國家中心主義思維。這種國家中心主義思維突出地表現為“自掃門前雪”的孤立心態,這種心態不僅與中國世界大國的地位不相符,也不利於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須知,任何實力都不會自然地轉變為權力,只有通過切實履行與之對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才能真正鞏固和提升中國的大國地位。
  源於歷史經驗的悲情思維。自1840年以來,中國遭受了太多屈辱與磨難,如此的歷史經驗使得部分國人具有一種受害者的悲情意識,往往因在歷史問題上的耿耿於懷而使得國際關係發展止步不前;或是在國際問題上對他國行為反應過度,如一談到中美關係就動輒以“以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心理看待美國的一舉一動。
  源於自信心上升的冒進思維。經過30餘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與往日不可同日而語,在面對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盲目的愛國行動往往使國家外交空間壓縮、甚至授人以柄,導致事與願違。
  文章指出,通過主動調適彼此的認知,調整各自的宣傳方式,拓展合作領域和交流機制等措施,將有助於建構一種推動兩國關係向前發展的健康思維。
  對宣傳方式的調整。中國宣傳部門在對外宣傳時要調整原有的話語方式和操作方式,要以西方人易於接受的方式和熟悉的話語向他們展示中國的外交方針和利益訴求。要在準確表達中國合理訴求的同時避免在詞彙、語句、方式方面無謂地觸痛美國的神經。
  對合作領域的拓展。在現階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是建立朝鮮半島和平機制;其次是推動全球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與平衡的增長;再次是達成創建新的生態環境的全球共識。
  對交流機制的拓寬。應該註重兩個層面的交流。一個是領導層面,另一個就是青年層面。支持和鼓勵中美年輕一代的交流和對話,讓更多美國的年輕人來到中國學習、生活,瞭解中華的文化;同時讓更多的中國年輕人去到美國,認識美國的文化、思維和生活方式。  (原標題:學者稱中美須突破負面思維束縛 主動調適彼此認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16drgol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